电脑的自信正与日俱增,接管一切的日子还有多远? 就让我们安排一场人机大战一窥究竟吧!
这就是压力吗?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所担心。我一手抓紧安全带、抽起双脚楔进脚槽,仪表板上的灯光顿时变蓝, 车上旋即传来电子系统的吱吱屁响,方向盘抽筋般左右扭了两下,以后长啸一声便迈开阔步。刚刚掠过Copse弯, 之前忧虑竟已烟消云散,Devbot 2.0果然非同小可。
我其实不是太担心让这部车带着我跑一圈。毕竟银石赛道的缓冲区空间很充裕,而且如今如果不是对车自身的科技信心十足,根本没有人会让你登上一台全自动驾驶赛车,他们的法律顾问团更不可能同意。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主宰一切,感觉上风险要大得多。
可是速度更高的汽车又如何呢?我觉得会更难于操纵,但这样不是理所当然的吗?超级电脑过去几十年多次挫败棋王棋圣,赛车也已变成零和一的二进制活动,赛道极限性能一律经过非常精细的厘定,以数理方式预先推算出圈速最快的攻略,一切就看你能否突破极限。
我可是用尽全力挑战极限,因为这一战荣辱攸关,岂能败在电脑手下。这场较量以一圈定胜负,人类首先上场,再轮到机器表演。所以在唯一一个计时圈上, 我做出了大部分人可能会做出的行为---活像身经百战的狂战士一往无悔。这全力出击的一圈,或许在油门到底时机上有所犹豫,掠过弯心时或须略为修正轨迹,继而大胆妄为直捣黄龙,总而言之,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笨蛋驾驶指南,但你们这些机器就试试把这手功夫放进演算法推演一番吧。这种驾驶手法若能造出最快圈速,人和机器岂不高下立见?
且容先介绍一下今天的机器主角Devbot 2.0。它是Roboracer的开发成果,Roboracer就是一支自动驾驶车队,旗下赛车Robocar过去两年在世界各地示范表演。请留意是表演,节目包括极速示范、磨胎生烟、甜甜圈之类,从未参与实战,但车队确有计划搞比赛,毕竟这是非常反传统的玩法。
Devbot 2.0(意思就是第二代车型) 是一盘十分认真的生意。“与其把它当作汽车,不如把它想像成一个硬件平台。”合伙计划负责人Paul Andrews告诉我,“Devbot载有各式感应器、处理器、激光雷达、摄像头和GPS装置,别人可以用来测试他们的软件程序”大家不妨这样想,任何对自动驾驶有兴趣的人 (意思等于差不多涵盖行内所有人),都可以利用Devbot测试其软件,大众最近就用它测试了一套制动传感器算法。听说大众工程师的将有关软件上传到Devot安装完毕后,Roborace的人员问大众工程师是否对其软件有信心,足够让他亲身坐在车上进行测试。结果大众工程师二话没说直接上车,Devbot也不负所托——没有撞车。
对汽车公司来说,Devbot可以为开发工作提供一条捷径,对其他人来说则好比一张让其勾画心中概念的白纸。我此行认识了比萨大学博士后研究员Danilo Caporale,他说:“我们的实验室从事机器人和生物工程研究,所以有很多涉及机械假肢、仿人形机器人以至工业机器人的工作。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各异,所以我们问自己在这个项目上能够为未来汽车作出什么贡献,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,有助于我们改良日后的机器人。我举个例子,我们为灾后救难工作设计了一种能够在险恶环境,譬如塌楼现场搜救的仿人形机器人。Devbot正适合我们测试这些机器人的传感器,查明它们的反应有多快, 在我们所谓非常干净的环境中会有何反应,所以受惠的不仅仅是汽车。”
Devbot会为研究公司举办竞赛。“并非仅仅是跟踪圈速轨迹,而是要让车辆在失去GPS信号、或者在自行寻找路线破解锥筒八阵图时,掌握自己的位置。” Andrews告诉我,“这些技术可谓前途无量。”今天对抗赛的性质比较基本,所用软件也较为简单,不需具有学习能力,所以无法通过反复测试、逐圈改善圈速。不过在场的赛车工程师说,圈速出现0.1秒以上误差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寻常的事。
把车上所有东西扒光直到剩下车架,会发现里面原来是一台Ginetta LMP3,但两边车轴各有一个电动马达,动力加起来有550匹马力,0-96km/h三秒左右。不过有一件事一直没有坦白交代:交战双方,即是Devbot和我的极速、一律以绝对谈不上轰轰烈烈的100km/h为限。这样似乎不是热血沸腾的浴血奋战吧?可是限速一事对哪一方比较有利呢?
根据我的比赛经验,车速越高,我犯的错误也会越多。如此一来,我反而可以在战术上动动脑筋。那么还需要考虑线位吗?只要找出赛道上最短的路线,圈速不就比较快吗?这些问题让我的脑袋不胜负荷,因为迄今为止我在赛道上都从未考虑过的参数。
就这样我抽丝剥茧、沉淀再分析,所得结论如下:油门全开,无视刹车踏板,总之入弯之后见机行事。手法实际上一如以往,但出弯没必要用尽路肩。因为Devbot的方向盘转起来相当沉重,刹车也很费劲,车身容易前后俯仰和侧倾,动作好像还在开发阶段的赛车,而且声浪滔天。所谓滔天只是就电动赛车而言,何况歌声谈不上悦耳。
好, 轮到Devbot上场表演。起步手法并不暴戾,显然是要做到运劲适当,不求火爆,由此可知起步之初已经领先一个马鼻。到Copse弯,它与弯内路肩保持着一英尺距离,我在同一个位置就入侵了三英尺有色地带。它进入Becketts弯的手法倒是相当好,刹车时机比我更推后,减速过程也非常平顺,唯出弯时机不够早,也未能把握机会尽早加速。
不过这部车真的很有趣,冲过Club Straight大直路时居然像之前直捣Maggotts弯那样做出突兀的修正动作,感觉挺像玩Forza游戏时的电脑抽筋闪避动作。入弯后倒是十分厉害,晓得循序渐进、增加打方向盘幅度,同时利用刹车力道平衡转向姿势。总的来说,双方圈速几近平手,但工程师给解读遥测数据和四秒圈速差距从何而来之前,我已经知道自己技胜一筹。不过屏幕上的战况纪录相当耐人寻味,弯心车速虽以我高了一大截,减速畅顺程度、转向连贯性和下盘微调功夫却暗示Devbot其实可以跑得更快。
后来他们再试了一遍,派出一名工程师登上换了另一套软件的Devbo,软件本身支持较高极速,而且比较敢于冒险,结果在Becketts因为轻微外闪触及弯角外围的湿滑白线而发生转向过多。Devbot虽然挽回了侧滑劣势,车厢往回摆一刻却未能点到即止。是的,电脑车在打转。这件事让我很高兴,因为Devbot证明了自己也会犯错,说明机器也需要多学习,而且学习过程绝不轻松,也不可能一蹴而蹴。不过跟我不一样,它的速度只会越来越高。再过十年的话, 我实在不敢说自己会再次接受同一挑战。但我可以确定地说,这次战果非常值得回味,毕竟自鸣得意是非常合乎人性的行为。
推荐阅读:adobe是什么